音乐节奏感训练的三种有效模式
1.语言帮助
语言和音乐之间有许多联系。语言的结构和朗诵的节奏与音乐密切相关,这在歌曲的体裁中Z为突出。音乐的基本节奏往往来源于歌词的朗诵节奏,乐句、段落、曲式的结构也取决于歌词的句法、段落、整体结构。音调、语调、情感也是沟通语言与音乐联系的基本因素。
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的杰出贡献之一。在奥尔夫的音乐教学中,名字、地名、动物名等儿童熟悉的名称常被用作有节奏背诵的材料。在汉语中,这些名字大多由一个词、两个词、三个词或四个词组成,恰好构成了Z基本的节奏模式,比如
在掌握基本节奏模式的基础上,可以利用背诵谚语、成语、儿歌、诗词进行节奏训练,在适当的时候,还可以结合气势引入多声部节奏练习,将节奏感知从横向扩展到纵向。例如:
2.身体节奏
(1)肌肉放松和呼吸练习,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体验放松。让学生平躺在地板上,自然呼吸,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。然后随着自然呼吸节奏收缩一个肢体,其他部位完全放松。在练习过程中,一定要以呼吸为点,引导学生体会有节奏的呼吸节奏。
(2)拍子和重音。教师敲鼓或弹琴,学生踏着稳健的节拍行走,用脚辨别每个小节中的拍子重音,从而训练学生区分强拍和弱拍的能力。老师突然发出“改变”的命令,学生须迅速停止显露压力的动作,立即变为无压力行走。或者,根据老师的指示,学生迅速将原来跺脚的活动改为用拍手来强调重音。
(3)通过肌肉感觉获得节奏的概念。肌肉紧张的感觉随着动作的持续时间和动作的大小而变化。让学生认识到动作的持续时间和幅度与所用的力量有必然的联系。训练学生根据动作持续时间调节肌肉活动,根据动作空间的大小控制肌肉收缩的强度和速度。
(4)协调自我权力和控制的行使。培养学生“突然”锻炼和“逐渐”控制身体动作的能力。音乐节奏是由运动和运动的控制组成的。节奏错误往往是由于肌肉对大脑指令的反应过快或过慢,改变动作时不能及时控制肌肉运动,或者控制过快而忽略了对肌肉运动的控制。练习时,学生要能根据老师的指示,及时准确地改变动作的幅度、方向和类型。
(5)发展节奏运动想象力的实践。当学生能用身体体验和表达节奏运动时,要求他们安静下来,想象原来的节奏运动,以此巩固大脑中节奏运动的印象,促进节奏想象力的发展。
(6)时间值的练习。学生可以针对各种时间值自由设计相应的肢体动作,但要达到能量、时间、空间的和谐统一。比如:四分音符——向前迈一步;二分法笔记——每走一步屈膝一次;所有注意事项——每走一步后屈膝三次等。这个练习要求学生用动作准确地表达时长,并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准确的时长概念。
(7)四肢的分离与合作练习。这种运动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节奏运动训练才能进行。目的是训练学生协调分开四肢的能力。比如让学生说一只手变强了,另一只手变弱了;或者将不同的肢体部位同时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值。
以上训练不是简单对应音乐节奏的机械计时活动,而是一种审美活动。既要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的内在紧张和放松,又要体现音乐本身的节奏。
3.节奏阅读
在音乐教学实践中,除了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和语言背诵外,还经常运用各种声乐节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,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。所谓吟诵节,是指一些没有常规语义的音节,在节奏训练中用来表示各种音符的长短,音节是按照音符的长短来唱的。这样节奏时长就有了可读性,改变了音乐教学中只有结合音高才能听到时长的局面。
咨询服务热线:
150-0238-8331
扫一扫关注我们